齐齐哈尔市
登录/注册
教师 学生 课件 资讯
热线:400-608-0573
长按上图二维码添加本地客服微信

 文章内容
二三十岁的你,断奶了么?


女同事说:

父母之爱子女,必为之计深远。

断奶,是一个人真正走向自我的第一步,也是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个世界我们是一个人来的,走时也不可能结伴而行,你需要做的是直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自己下决定,也自行为决定的最终结果买单。

 

作者:磊叔

作者:

 

“青春期”这个词,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在磊叔我还小的那个年代里,这个词既代表着叛逆、张扬、个性;也代表着逃学、抽烟、拉帮结派、早恋等各种让老师家长们深恶痛绝的“青春期问题”。

 

问题是,如果上面这段文字成立,我们就会困惑于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青春期的平均生理年龄大概指的是13至19岁左右;而在当今的中国,别说这个年纪,即便给它翻倍,即26到38岁,绝大多数人也依旧不知道自己是谁,依旧不知道“做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所以每当看到那些关于青春期的心理学定义时我就会很沮丧,莫非我们中国人都太“晚熟”了么?

 

很不幸的是,我认为的确如此。

 

让我们回到“自我同一性危机”这个词,它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要称这个阶段为“危机”呢?“做自己”为何成了一件危机四伏的事呢?

Photo by Momentista on Unsplash

 

这就说到了青春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即一种两难性——一方面,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各项指标上都已经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标准,而在心理上,他们也同样向往着如同一个成年人一样的坚持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群大孩子,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在很多事情上还必须依赖父母,因此对自己“能不能真的独立”这件事充满了不确定的惶恐。

 

所以,青春期的所谓“做自己”,是一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战战兢兢”的行为。

 

那么接下来,考验他们父母的时候就到了。

 

倘若他们的父母十分的蛮横不讲理,强烈的压制他们“做自己”的冲动,也根本不打算去理解他们,那么,有些孩子会就此断了“做自己”的念想——因为这太危险;

 

其他孩子则会从此走上叛逆的道路——父母说向左自己就向右,一切都偏要反着来,父母太暴力就偷着做,抽烟喝酒谈恋爱,拉帮结伙寻衅滋事,成为开头所说的制造各种“青春期问题”的典型。

 

实际上,这时孩子的内在依旧是很虚弱的,所以只好强行用逆反的方式去标榜自己的独立。

 

 

拉帮结伙的行为也显示了只有抱团在一起,才能合力抵挡老师家长等外在压力的入侵。

 

但是,他们以为的“个性”只是建立在对老师/家长/社会主流的反抗上,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这并不是真的个性,只是另一种的从众——就好像父母/老师/社会权威逼着我要我养只狗,我就偏要养只猫来对抗你们,还加入一个养猫团体去唾弃那些养狗的人,时间一长我以为我的确很喜欢猫,殊不知其实在心底,我最真实的想法是想养只鹦鹉。

 

当然,上文所说的两种孩子终归是少数,因为粗暴又蛮横的家长终归是少数,更多的家长还是打心底爱孩子的。

 

所以,一种更为普遍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其实来源于孩子们对另一种情绪的畏惧——即内疚和罪恶感。

 

孩子为何会内疚?

 

想象一下,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了自己,自己的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

 

父母为自己“操碎了心”,而如今自己竟然想要独立,想要“做自己”,这就一定会和父母的意志有冲突(除了极少数真正尊重孩子、愿意主动接纳分离的父母)。

 

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做自己”就等于抛弃了父母,就等于“让父母寒了心”,这种巨大的内疚和罪恶感会极大的限制孩子去确立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孩子本身对自己能否“做自己”就不确定,就让这一步走的越发艰难。

 

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现今社会上流传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只是在片面的强调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

 

孩子却不懂得感恩之类,这无疑会加重孩子“背叛父母”的巨大内疚/罪恶感——实际上,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对抛弃父母的内疚,其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只是他们不愿承认/意识不到而已。

 

举个例子——

 

有个朋友曾在聊天时说“我妈妈从小就不断和我说,对不起,妈妈没本事,不能给你好的生活,你以后挣钱了一定要买很多自己喜欢的衣服,好好打扮自己,让自己漂漂亮亮的。

 

如今我有钱了,但是只要我打扮自己我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这明明是妈妈的期待啊,为什么我会有负罪感?”

 

正是如此——如果你变美了,你心中的那个“没本事的、受苦”的妈妈就被你抛弃了,你就不能陪着妈妈一起受苦了,这就等于是背叛了妈妈,这种内疚和负罪感的折磨,会让你宁可不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插一句,有人可能会说,那你就去给妈妈买她喜欢的衣服,让她变美啊——但是对不起,我们很多的妈妈对自己是那么的“无欲无求”,你给她买什么她都不要,她只要你好。

 

上面这个例子还是妈妈忠心的希望孩子能幸福的,其造成的内疚和负罪感尚且如此的强烈,更不要说很多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自己活在一个失败/无趣的婚姻中,本来就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本来就受不了被孩子抛弃——他们会更加主动的用各种的方法来让自己的孩子内疚。

 

比如强调“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竟然还不理解我,你个白眼狼/你太让我寒心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只是想对你好,这难道还错了?”、“俗话说养儿防老,我养你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防老么!”之类。

 

 

就这样,孩子的内心背负上了沉重的内疚和负罪感,这些感觉潜伏着,一旦他想离开父母真正独立,这些感觉就马上运作,让独立变得寸步难行。

 

除此之外,由于那要命的忠诚,很多孩子还会将自己的某些独立的资本“外包”给父母,来加重自己独立的困难——比如妈妈特别的爱干家务,孩子敏锐的捕捉到妈妈“希望”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她就能永远“有用”,永远不会被自己抛弃——于是,孩子就会主动的放弃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以满足妈妈的需求,这样天长日久下来,孩子就更害怕独立了。

 

在更精微的层面,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除了孩子,一无所有”,就好像很多父母都爱说“我们挣钱就是为了你,我们都是为了你活着。”

 

这除了向孩子传递了巨大的压力之外(因为他要负担起三个人的价值),实际上还有一种深深的无价值感,即“没有你,我们根本没价值”——其核心还是“我们没价值”——经年累月后,很多孩子会内化这个看法,觉得归根结底,自己也是个没价值的人,也就更不敢独立了。

 

 

于是,如此多的痛苦、纠葛、内疚、罪恶感、无价值感,加上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真的成功独立的惶恐,如此多的东西压过来,就造成了很多人即便活到了青春期乘以二的年纪,也依旧不敢去真正的做自己。

 

这时的他大概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此停止成长因为困难/阻力太大了,不如直接阉割了自己的意志以保证对父母的忠诚,彻底成为妈宝男/女;要么就不断的和父母争吵冲突,以希望能改变父母,让他们支持自己“做自己”的决定——意思就是我想做自己,但我又不忍心抛弃你们,所以我就要尽我的全力把你们改造成支持我的样子,也就两全其美了。

 

但是,对那些真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父母,这又怎么可能呢?

 

你走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就孩子来讲,“做自己”这件事竟然要别人同意才行,这本身不就是没有“做自己”么?简直就是一个无厘头的笑话。

 

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和战争。孩子仅有的一些心理能量也将消耗在和父母无休止的纠缠中,成了一个永远活在青春叛逆期的老男孩。

 

所以作为孩子,如果想要走出这个死循环,首先就是要在每当自己有了想要独立的念头时,看到其背后的虚弱、内疚和罪恶感——是这些感觉,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回过头去拉住父母,和父母纠缠在一起。

 

所以,停下来,细细分辨一下。

 

你真的那么虚弱/自卑么?还是你的虚弱/自卑是为了“配合”父母的依赖才产生的人设?

 

你真的需要有那么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么?事实上,只有心理断奶,让父母和自己都尽量成为一个彼此独立的个体,才最有利于所有人、至少是最有利于你的心理健康——当然,断奶总是会有阵痛的。

 

如果他们因为怕痛而迟迟做不到,那这个“罪人”就由你来做吧!

 

如此,我们才能顺利的度过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告别和父母纠缠不清的状态——让父母的归父母,自己的归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开始知道自己是谁。

 

而后,你将慢慢的发现,真正的“做自己”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2024| 关于我们| 课件下载| 联系方式
赣ICP备17010457号